top of page

動,本身就是個價值

當父親將手放在懷孕母親的肚子上,驚喜地說:會動耶,他會動耶,在動了耶。

母親臉上的微笑,父親驚喜的呼叫,一起放在肚子上的手,感受腹中孩子的「動」。這種親密感貼近感還有喜悅,是很多電影畫面的溫馨,也是真實生活裡的獨特的快樂。

在腹中胎兒動起來的那剎那,生命真實了起來。生命力透過這股動,漾開來。

然而,帶著生命力象徵的動,竟也成了「麻煩」?在人類建立文明的同時,也出現了所謂過動症。活著不就是會動嗎,過動難道是過活?

當「過動」這個名詞出現時,確實讓很多人鬆了一口氣,原來是病了,而不是「個性調皮」;原來是病了,而不是「故意作對」。當「說一個小孩過動」可以用來取代「指責小孩搗蛋作對」。看起來,我們像是進步了。但,我們真地進步了嗎?會不會我們只是得到了一個名詞,用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症狀來取代對眼前孩子的真實理解?會不會我們因為這個名詞,而將一切現象歸因於孩子個人,卻忽略了環境制度?會不會我們因為這個名詞,而忘記了「動」本身是很好的價值,我們因「動」而確定了生命的存在,而展現了生命的活力。

人本教育基金會和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合作製拍《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》紀錄短片。透過真實故事的紀錄,希望能邀大家對於時下流行的過動與用藥,能有些新角度的理解與思考。影片中,用藥的孩子緩緩說出他覺得吃藥是為了讓自己減少挫折,讓身邊的人不致崩潰……。聽到這樣的表述,我們大概很難單純地鬆一口氣以為:「沒關係,極早發現極早治療就會好」。如果,讓一個孩子,要花幾乎十八年才能確認自己是美好的,才能推翻「自己是個錯誤的存在」的念頭,那麼顯然,僅僅是診斷所謂過動,對生命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
自從有了教育體制將所有小孩納入,我們對小孩的要求開始背向生命的本質,譬如要坐好不可以動,譬如要聽話要服從……。那些累積人類文明的重要能力特質─好奇、冒險、不畏懼威權、熱情……在文明體制裡,卻成為要處理的問題。真是矛盾而奇怪。或許,是個時候,讓我們重新思考架在我們身上的行為規範與標準,更貼近生命本質來認識人的面貌。說是了解「過動兒」,其實是認識每一個生命。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尚無標記。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